puffsky

【书籍】《猫眼》每个女孩的成长中是否都会有一名科迪莉亚

【有对小说剧情的剧透注意。】

我没有看过《使女的故事》,但《盲刺客》和《猫眼》看下来,我心目中的阿特伍德女士是个一个敏锐、犀利甚至有些刻薄的聪明老太太形象。她瞧不起男人,但也瞧不起女人,嘲笑年轻姑娘们自以为早早就掌握了世界真理着急忙慌举起女权主义大旗,把左派的天真和想当然损进骨子里。可她也不是傲慢的,不是让人难以理解的老顽固。她经历太多了,看得太透了,做了一辈子女人因而比谁都知道女人一生会体会到的苦难和快乐。在絮叨般细碎行文里能看到正是因为知道女性拥有的爱恨,所以她才会出写出这般文字。

《猫眼》的故事剧情很简单:一名年长的女画家,时隔多年回到童年生长的多伦多,开始回忆过往的琐事。她从一名野蛮生长、个性独特,不受任何基督教中产家庭束缚的小女孩,在定居多伦多后进入学校,经历了与简·爱一样再经典不过的为学校和社会所规训。在这期间她遭受过小团体的霸凌,核心人物就是她的朋友科迪莉亚。随后她在一次意外中意识到自己根本无所谓去迎合她们,便将小团体抛在身后,与科迪莉亚的身份发生了逆转。

这段剧情只在整本书中占据了一部分——就如同科迪莉亚本身也只占据了伊莱恩(主人公我)生命中的几年一样。阿特伍德女士在描写女性关系方面一直是不留任何余地的,《盲刺客》中的艾丽斯与劳拉,《猫眼》中的我与科迪莉亚和她的小团体,按照某些姑娘们的标准完全可以打上“厌女”的标签。她们相互竞争,相互嫉妒,相互迫害并且试图将对方踩在脚下来获得优越感。伊莱恩所经历过的霸凌放在二十一世纪仍然活灵活现,她永远是错的,永远错的没有理由,面对科迪莉亚时永远是“错在哪儿了你好好想想”。但阿特伍德女士并没有把科迪莉亚塑造成一个反面的恶人,也没有将伊莱恩与之后来的身份逆转写成“复仇”。

阿特伍德女士精准无误地刻画出了现实生活里女性之间会发生的一切,爱与恨就是这么自然而然地纠缠在一起,你身边总是会有名年纪相仿的姑娘,她既是你最好的朋友,又是你最大的竞争对手。然后又用伊莱恩冷眼旁观般的独白昭示了自己的看法——一切“雌竞”,憎恨,霸凌,欺辱,这些女性世界中存在的东西,产生于父权制度,产生于阶级差距,产生于原文中直接描写科迪莉亚一家五口,三个女儿和一位母亲都试图讨好一家之主,那个男人。科迪莉亚就是在这种“凝视”下规训长大的(父亲凝视家中所有女性,而姐姐们凝视她),因而她在伊莱恩身上找到了去凝视其他女性的机会,便毫不迟疑地运用起来。

但伊莱恩终归是不一样的,她不是一个传统基督教中产阶级家庭中的孩子,所以当她意识到自己可以跳出这个框架时,她与科迪莉亚的地位很快发生了逆转。

九岁发生的一切深深地烙印进了伊莱恩的灵魂中,但阿特伍德女士并没有写她憎恨科迪莉亚,相反,伊莱恩到最后是想救下她,我想,正是因为她,或者说作者明白,所谓的恶人并不是曾经的那个科迪莉亚,她也只是个受害者罢了。

看到后面,伊莱恩幻想着自己能救下科迪莉亚时,我很难过。

我在想是否每个姑娘在童年过程中都会遇到这么一位“科迪莉亚”,她承载着童年的爱,童年的恨,承载着对友情的第一次认知,是你最好的朋友,也是对你最狠的敌人。《猫眼》比《盲刺客》更让我感到共鸣,因为伊莱恩始终是那个与正常世界格格不入的人,而我比伊莱恩更加幸运,因为我从未受到过霸凌。

但是我也有这么一位“科迪莉亚”,她没有欺凌过我,却为童年的我带来了第一次爱恨,最终无比亲密的关系变成了旷日持久的憎恨与嫉妒,我始终认为是她伤害到了我(也明白我必然同样伤害了她),可事到如今,我甚至讲不出来她当年究竟做了什么。

伊莱恩的科迪莉亚化为她的灵感,落在了画布上。

我的科迪莉亚被我借用游戏角色的经历,用成了笔名,纹成了纹身。

最后附上袁霞老师对《猫眼》的分析,对理解小说的背景和整个故事的构架应该很有帮助: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4468104/